廖耀平:农民丰收时的欢笑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2013-12-12 20:16:52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育种家的论文是大写的论文,只有写在大地上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和水平。大地和农民是最纯粹、最公正、最权威的评委,农民丰收时的欢笑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朴实无华的言语道出了廖耀平一生坚守的信念。从事水稻育种研究32年,廖耀平和他的研究团队一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30多个、不育系1个,品种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主持育成在广东
 

“育种家的论文是大写的论文,只有写在大地上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和水平。大地和农民是最纯粹、最公正、最权威的评委,农民丰收时的欢笑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朴实无华的言语道出了廖耀平一生坚守的信念。

从事水稻育种研究32年,廖耀平和他的研究团队一起,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30多个、不育系1个,品种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主持育成在广东省单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的水稻品种3个,其中“粤香占”,“粤晶丝苗2号”先后成为国家和广东省区试对照种,单个品种广东年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成为广东省近15年来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优质稻品种;提出了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建立起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体系;发表论文40多篇,获奖成果16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第七届丁颖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5月,廖耀平作为一名在农业科研战线奋斗的普通党员当选为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成功和荣耀背后是努力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廖耀平的水稻情结,最初始于一个梦想,但他以过人的毅力与执着,让这个梦想在大地上开出了现实之花。

从植物保护到水稻育种,开启梦想大门

廖耀平出身农家,小时候,由于当时水稻产量低,每到青黄不接时,一家人常常是食不果腹,这给少年时期的廖耀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立志要投身农业事业,提高水稻产量,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1977年,廖耀平顺利考上大学,在那个以跳出“农门”踏进“龙门”为荣的时代,他却毫不犹豫地踏进“农门”,入读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

1982年,廖耀平被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能在省级最高水稻研究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忧的是自己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隔行如隔山,如何才能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幸运地是,廖耀平进入了我国“矮化育种之父”黄耀祥院士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育种抗病研究。他认真学习水稻育种知识,虚心向前辈请教,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实践中。有一次,他被派到海南岛崖城育种基地开展抗白叶枯病水稻育种。由于海南早春昼夜温差大,基地试验条件太过简陋,广州带去的白枯病菌种晚上不生长,他就白天把菌种绑在身上干活,晚上把菌种带到被窝睡觉,同事们都笑他“痴了”。

从“粤香占”到“粤晶丝苗2号”,彰显创新本色

1990年,廖耀平与几个年青科技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室,并开始独立主持水稻育种研究。针对当时国内外水稻单产突破难的问题,廖耀平带领团队开展了高产水稻育种研究。1996年,通过调整品种的库、源、流,经过大量实践,他们终于获得了新品种“粤香占”。该品种的收获指数高达0.619,比当时其它优质稻高20%左右,超过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的未来超级稻收获指数0.60的育种目标。2000年,“粤香占”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随即成为广东省和国家区试优质稻对照品种,并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优质稻之一。育成以来连续七年成为广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品种,南方稻区累计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元左右。

随后,廖耀平认真分析各种育种理论,在“粤香占”与其他品种对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指出水稻收获指数的提高是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收获指数与生物量的交替提高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形式。业内人士表示,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育种新途径,是我省继矮化育种后又一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让农民吃饱饭了,还要让农民吃上好吃的饭。”结合广东省“十五”开展米质达国标优质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攻关部署,2004年,廖耀平及其团队利用四个亲本杂交,经过8代系谱选育,成功选育出 “粤晶丝苗2号”。该品种不但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2级,而且高产,抗稻瘟病、白枯病,稳产性和适应性强。品种一经审定就获得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推广面积从0.6万亩迅速增长至148.5万亩,2008-2012年成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2011年成为广东省区试对照种。“粤晶丝苗2号”也成为了行业内公认产量、抗性加品质结合最好的常规稻品种典范。

创新是科研的本色,在水稻育种研究这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上,廖耀平创新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从常规育种到现代生物育种,紧跟科技前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廖耀平获得的成果就像稻田里成熟的稻穗,沉甸甸的。他是著名水稻品种“特青”、“特三矮”、“珍桂矮”、“粤香占”的主要育成人之一;他主持育成的“七袋占”、“粤香占”、“粤丰占”、 “粤秀占”、“粤晶丝苗2号”、“天优826”、“五优613”和“粤晶1S”等一系列品种,在广东一直处于同类型品种的领先地位。近20年来广东省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常规稻品种仅有5-6个,而廖耀平团队就占了3个,可以说是占据“半壁江山”。

为什么廖耀平总能选育出大品种,为什么他总有那么多的创新灵感?“水稻育种专家应该肩负两个使命:一是满足生产需求。只有农民认可、市场接纳的品种,才能很好地服务生产,成就大品种;二是引导生产发展。只有着眼长远,不断创新,优化品种性状,才能提升育种水平和效率。”廖耀平如是说。在科研实践中,这也是他坚持的原则,是他创新的源动力。

“有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助力,我们水稻育种是如虎添翼,将大有可为。”聊起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廖耀平兴奋起来。原来,他一直紧跟科技前沿,早在现代生物技术兴起之初,他就带领团队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经验和方法,开启了新一轮水稻育种攻关。如今,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发掘出一个抗稻瘟病的新基因和一批杂种优势基因,选取出一批高收获指数品种,创建了比较完善的多抗性育种材料平台……

廖耀平计划着,下一步,他们要取长补短,进一步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优化品种性状,充实育种材料资源库,提升育种水平和效率,培育出更多性状理想的优良品种,为我国水稻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喜看稻禾千万顷,只羡人间不羡天”,这应该是所有水稻育种专家的心愿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周开达:让农民种上质优价廉杂交稻种
下一篇:青岛市2人获“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称号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