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科学家顾庆华海南育种35年
2013-07-23 21:39:02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第一眼见到顾庆华,记者吃了一惊,脱口而出:“顾老师,您的肤色比我想象中的白多了。”“哈哈,4月底刚从海南回来时可是一张包公脸!”顾庆华爽朗大笑。落座后,他递过来按照记者叮嘱准备的“事迹材料”,内容异常简单,毫无修饰性介绍,也忽略了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多届市级劳动模范等荣誉,两张A4纸密密麻麻写着的都是专业术语———初识顾庆华,他的
 

第一眼见到顾庆华,记者吃了一惊,脱口而出:“顾老师,您的肤色比我想象中的白多了。”“哈哈,4月底刚从海南回来时可是一张包公脸!”顾庆华爽朗大笑。落座后,他递过来按照记者叮嘱准备的事迹材料,内容异常简单,毫无修饰性介绍,也忽略了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多届市级劳动模范等荣誉,两张A4纸密密麻麻写着的都是专业术语———初识顾庆华,他的几个细节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顾庆华是一个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庄稼汉。人们都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尽管顾庆华低调得不愿拿自己与袁老进行比较,然而,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袁隆平只研究了籼型水稻杂交,而顾庆华领衔的粳籼水稻杂交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到海南育种,简称南繁1978年,30岁的顾庆华作为川沙农科所的技术员,入选市科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从此便成了一只候鸟。如今,65岁的顾庆华依然耕耘在田头。回首过往,他从不后悔,虽然遗憾亏欠家人太多,然而,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依然是———育种!”

候鸟南飞,35年不曾停歇。

中国粳籼杂交水稻育种第一人顾庆华,过去35年中,一半时间花在了海南的杂交水稻繁育基地。65岁的他,没有想过何时离开稻田,因为,水稻种植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育种则是种植的基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只能靠我们自己!要守住耕地红线,要确保粮食安全,其路修远,仍需漫漫求索。

风吹稻浪,常人只见景象浪漫,怎知其中的曲折艰辛。在顾庆华从海南回沪工作的间隙,记者在浦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试验田边,采访了这位不想收拢双翅的耕耘者。

老师的一句畅想在少年心中种下一个梦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南繁这条道路?

顾庆华:少年时代,老师的一句畅想在我心中种下了一个梦。

读中学农专班时,老师看着稗草无限向往:如果水稻的生命力能像稗草一样顽强,产量该有多高啊!老师的无心之语,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迷上育种。1978年,市科委第一次搞南繁,我和一个同事成了开荒人,一直干到现在。

记者:育种似乎离不开南繁?

顾庆华:是的,海南岛的三个热带县市———陵水县、三亚市和乐东县集聚了全国的育种专家。形象地说,在其他地方10年才能办成的事,在海南,5年就能搞定。

记者:南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不是很容易出成果?

顾庆华:失败比成功更常见,许多人辛劳一生却一无所获。想当初,我选择粳籼稻杂交课题,许多同行说这是条死路,但我就是喜欢另辟蹊径,知难而进。幸运的是,我选对了方向,把死路给走通了。

16年磨一剑,2008年,全国独一无二的光温敏感雄性核不育系精籼杂交稻浦优22”诞生。在浦东航头镇的15亩农田中,去年亩产826公斤,比秋优金丰等高产品种增产150公斤/亩,比老百姓熟知的老品种寒优湘晴更是增产三成!

记者:袁隆平的新纪录是亩产926公斤,这样看,浦优22”的产量并不高?

顾庆华:你一定听说过印度农夫亩产1500公斤的新闻,不仅是在印度,国内许多地方的试验田也不断有超过926公斤的纪录,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还使得当地亩产超900公斤很平常。

与在特殊地理环境或者一小块特定实验田中创记录相比,在大面积生产中达到稳定高产,这才是我的理想。袁老培育的那个品种在上海试种过,第一年大面积倒伏,第二年没倒伏,但亩产才600多公斤。所以,我们要为上海等沿海地区度身定制,在大面积种植中实现稳定高产。

南繁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艰辛

记者:基地在距离三亚60公里的陵水县,有山有水,风光不错吧?

顾庆华:说个笑话,我爱人探过一次亲,再也不肯去第二次。即使这两年条件改善,我说请她顺便去三亚旅游,她也坚决不肯再去。

记者:难道第一次探亲让她有了心理阴影?顾庆华:我爱人去探亲时,条件虽已比最初好了很多,严重的水土不服仍让她全身发痒,皮肤都抓破发炎了。我没敢告诉她,其实我吃的苦远比她感受的更多。

记者:创业想必很艰苦。

顾庆华:1978年第一次去海南,路程整整6天!那时候每天的生活补贴才37分,为省钱,我们除了背去七八公斤种子以及其他各种材料,行李里还塞了咸肉、酱菜、黄豆……肩挑手提,一路颠簸,真吃不消。

住进陵水当地农民的泥瓦房里,半夜里我常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呢?我们住在客堂间,屋里有一具给老人准备的寿棺。最初几天,晚上醒过来,迷蒙中忘了自己在哪里,猛然看见一具黑漆漆的棺材,你说怕不怕?

我们要自己去山里雇车买木柴,拉回来劈柴、晾干、生火,还要做饭、种菜、洗衣。下地也要自己干。我的一个徒弟是城里人,最初下田,要靠手爬才能上田埂。

记者:心灵的寂寞也很难熬吧?

顾庆华: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话,只能与家人通信,忙得还没时间写信,一周最多写一封。寂寞的时候,我会翻来覆去地看信。

为节省经费,南繁一般只派两个人,其中有15年的时间,我还是孤家寡人,每晚与飞蛾作伴。夜空星斗满天,仿佛触手可及,虽然美丽,却像一张无边的网罩,压垮耐不住寂寞的人。

分子育种是发展方向,常规育种不可替代

记者:一些专家已开始考虑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育种,这会否影响食品安全?

顾庆华:无论是转基因,还是分子育种,都需要开展研究,这些新技术是一种发展方向。

国内的水稻分子育种还在研究阶段,上海交大农学院找到一种可促进增产三成的基因,但现在还没有技术能精准地仅切取一种基因导入植株。荷兰的花卉种植业听说分子育种很成熟,我相信,如果我们能解决一些难题,水稻种植产量至少还可提高10%-20%!至于安全问题,因为还没有样品,所以暂时无法判断。

记者:转基因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些国外种子企业靠转基因种子赚了大钱,水稻也有转基因的吗?

顾庆华:无论学术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如何有争议,转基因研究都必须着手进行储备。美国孟山都公司已占据全球转基因育种市场85%的份额,我们如果继续落后,将来就会挨打。

不过,即使未来转基因技术更加成熟,在水稻领域也不可能成为主要产品,常规育种的地位不可取代。实际上,我们在常规育种中也重视基因。南繁第一阶段,我通过粳籼杂交,首次将籼稻抗褐飞虱基因转导到粳稻上。第二阶段,将籼稻的半矮生基因、抗虫抗病基因等转导到粳稻中。这些基因转导是通过杂交和沙里淘金的选育实现的,不必利用转基因,更加可靠。

种子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核心

记者:中国的水稻育种水平在全球遥遥领先,您也拥有许多项第一,能谈下其中的意义吗?

顾庆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前提是,这个种子和品种必须是我们自己的!

记者:是的,外资巨头在中国的扩张甚至在一些领域的垄断,已引起许多人担忧。

顾庆华:以往,我们缺乏对知识产权和亲本的保护意识,这带来了很多惨痛教训。

曾有一家外资企业在上海发现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大豆,从中提取抗病毒基因后申请专利,此后,中国农民再想种这种大豆,就是侵犯美国人的专利。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控制种子,就控制了农业命脉。现在,外资种子企业已垄断玉米、大豆等领域,我们必须确保不让更多领域沦陷。否则,第一步,会丧失定价权,国内大豆种子和种植市场被美国公司垄断继而造成种子和豆油价格上涨,就是先例。接下来,甚至可能丧失粮食控制权。

记者: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孟山都等少数公司通过专利技术和国际公约,已攻陷一些国家的粮食控制权。

顾庆华: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粮食安全是国之基础。正是因为育种水平全球第一,我国的大米进口比例仅占5%-8%,属于安全水平。但我们同时需要正视,如果不提高单产,促进农民增收,种粮积极性下降,基本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如今农民种粮要靠财政补贴才能保本,但浦优22”可以使每亩地增产增收450元,这对提高农民积极性作用明显。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单产,抵消耕地减少的不利影响。

记者:调查显示,10家欧美企业垄断了全球35%的种业市场份额,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所以,您也退而不言休?

顾庆华:从理论上说,亩产纪录可以进一步提高,不过,我的目标是把浦优22”稳定在亩产900公斤前提下,提高其制种率等性状,增加经济效益,让更多农民乐意种粮,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登海:为振兴“民族种业”勇担当
下一篇:周开达:让农民种上质优价廉杂交稻种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