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发芽”需要“复合”养料
2012-09-05 19:47:54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小、弱、散、低”难担农业发展之重  种业弱小已成为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一个突出的“短板”。种子管理部门的客观数据,让我们读出,我省种业发展的滞后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大的方面看,全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仅为24%(也就是说76%的种子是农民自留种),除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100%外,常规水稻商品化供种为30%、油菜30%、小麦
  “小、弱、散、低”难担农业发展之重

  种业弱小已成为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一个突出的“短板”。种子管理部门的客观数据,让我们读出,我省种业发展的滞后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大的方面看,全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仅为24%(也就是说76%的种子是农民自留种),除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商品供种率达100%外,常规水稻商品化供种为30%、油菜30%、小麦3%、马铃薯23%、蚕豆15%;就是这些有限的商品化供种中,由我省自主培育供应的良种也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子80%以上来自省外或国外。

  以上“基本面”折射出的是:

  品种研发能力弱。全省从事农林牧渔品种研发的科研院所37个,由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研发机构设施设备缺乏、落后,研发能力十分有限。“十一五”以来,全省审定通过的杂交水稻品种177个,由我省选育的品种仅有35个;畜禽供种能力更弱,优良种畜主要依赖引进,自主选育十分薄弱。

  科研体制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产学研脱节,品种研发转化率低。由于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不足,造成科研院校把商业育种作为创收措施,不同程度影响了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我省通过审定的新品种2/3以上集中在科研院校,其育成品种大多由自办种子企业享用,社会种子企业很难获得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而“单位育种”的明显缺陷,使其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以来,省内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品种有362个,但转化应用率很低,如全省杂交水稻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4个,仅有1个为云南选育;杂交玉米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品种7个,云南选育的品种只有4个。

  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全省主要农作物制种面积仅为50万亩,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全省杂交水稻种子自给率仅为10%、马铃薯脱毒种薯为20%,花卉种球仅达40%。

  本土种子企业规模小,且研发力、竞争力弱。全省种子、种苗、种畜禽企业基本处于散小弱,人才不足,经营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的状况。目前,全省199户农作物种子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4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仅有4户,全省没有一家农业部发证的真正意义上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领军企业和拔尖人才更是寥寥。

  种子市场发育水平低、监管难。目前,全省种子经营户多达1.1万户,一个县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同一类农作物种子在一个县的销售品种通常超过百个,绝大多数县区没有统一规范的种子专业市场,经营方式零星分散,品种“多、乱、杂”,农民购种难、选种难,农业部门监管难。

  省种子管理站站长任仲勋概括说:“随着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跨国种业的强势进入,使我们的本土种业基本上处于"技不如人、边打边退"的劣势地位。而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的我省种业,如没有大的突破和创新,就难以应对跨国种业的挑战,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

  强壮种业需要多路突围

  强农先强种。直面我省种业发展的种种难题和困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鲜明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我省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未来我省“种业改革”的路径。

  业内人士指出,迎接种业发展的春天,首先要看到,尽管我省种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但做强种业的有利条件也不少:种质资源丰富,素有天然基因库之称,已查明的植物种类38万种,约占全国的40%,这样的物种优势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气候类型多样、光热条件及自然屏障较好,制种成本较低,西双版纳、元谋、寻甸已被农业部确定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育种冬(夏)繁基地;我省还有良好的种业研发基础,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储备着一批种业科技人才,超级稻、杂交玉米等育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农业大省、用种大省,被省内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和国内外种子企业看好,已有中种集团等大型企业落户我省发展种业;同时,随着跨国种业的涌入,美国先锋和孟山都等跨国种业集团开始进军云南种业市场,我省种业界也进一步认清了差距,增强了危机感,激发了竞争意识。可以说,学习消化、吸收转化国外种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先进技术,是我省强壮种业的宝贵养料。

  当然,我省种业要做强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目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在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运作、研发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云南的“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专家指出,创新育种机制是重点的重点。要快速提升我省种子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灵活、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作保证。创新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很重要的是引导推动科研院校退出商业化育种,逐步建立起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科研院校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同时,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际转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再就是扶持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究,支持种子企业完善品种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和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新机制。

  发展种业要有优良品种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有自己的当家品种,因此,我省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入,联合攻关,围绕粮、糖、茶、胶、果、薯等12大优势产业,选育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优质高产品种,扭转当前特色经济作物种子主要靠引进的被动局面。

  “做大做强种业,要采取措施遏制我省良种繁育下滑、萎缩态势,加强良种生产基地建设。”育种专家认为,要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区域布局,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企业以合作社联合、协作,建立一批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

  “国际种业发展经验证明,企业强则种业强,龙头企业是种业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龙头企业壮大是种业强大的必由之路。”任仲勋介绍说,种子企业弱小是我省种业最突出的短板,因此,在未来种业发展中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种业开发,支持、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从企业用地、科研经费、加工检验基础设施以及税收等方面,支持发展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骨干种子企业。

  农以种为先。种子处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最前端,对农业生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强壮种业还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种子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为种业的成长提供一片健康的沃土。

  我省种业正迎来一个新机遇期,直面挑战,克服困难,顺应市场需求,强壮云南种业大有可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许雷:多渠道支持民族种业发展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