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民:给农民增收20亿元
2010-09-03 23:16:30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8月11日,省委小礼堂,在隆重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身材瘦弱的小麦育种专家刘伟民走上主席台,接过“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蛰伏田间,他就像一颗种子毫不起眼。经年累月,他根植土地,凭着韧劲和坚守,潜心钻研优质高产小麦良种,在大地上绘就丰收画图。   8月27日,在涡阳县正宇面粉公司,农民拉着一车车小麦前来销售。问及今年小麦收成,种
     8月11日,省委小礼堂,在隆重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身材瘦弱的小麦育种专家刘伟民走上主席台,接过“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蛰伏田间,他就像一颗种子毫不起眼。经年累月,他根植土地,凭着韧劲和坚守,潜心钻研优质高产小麦良种,在大地上绘就丰收画图。

  8月27日,在涡阳县正宇面粉公司,农民拉着一车车小麦前来销售。问及今年小麦收成,种粮大户崔清礼内心喜悦难抑:“年初遇到了大旱,当时心里都凉半截了,没想到收割时小麦没有减产,亩产达到550公斤呢。这可得感谢刘伟民给咱培育的‘皖麦38’好种子啊。 ”

  “包饺子不烂、擀面条不断、面包能做沙发垫”,这是老百姓对刘伟民历时十载培育出来的小麦新品种“皖麦38”的生动描绘。“皖麦38”比普通小麦品种增产10%左右,亩产最高可突破600公斤。“与普通小麦比起来,这种麦每亩能增收100多块,我家去年种了20亩,一年下来多挣了2000多块呢。”崔清礼高兴地告诉记者。

  农民的丰收喜悦得益于亳州市农科所研究员刘伟民。二十多年来,刘伟民扎根基层,从事农作物栽培和小麦育种。1997年,他十年潜心培育出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强筋小麦“皖麦38”,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强筋小麦标准,大面积推广后,结束我国强筋小麦靠进口的历史。

  “在涡阳,‘皖麦38’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优质高产小麦不仅提高了涡阳小麦在全国粮食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高了外销量,而且吸引了河南、山东多家企业来涡阳办面粉厂。 ”涡阳县委负责同志说,特别是今年气候异常,但涡阳在全省率先成为小麦亩产千斤县,这其中凝结着刘伟民的功劳。

  金色的麦浪翻滚,那是刘伟民最幸福的时刻。十多年来,“皖麦38”不光在安徽省站稳了脚跟,还扩大到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粗略测算,十年时间里,在全国推广3000多万亩,至少给农民增收20亿元。刘伟民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称号。

  1953年,刘伟民出生在涡阳县青疃镇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饥饿是刘伟民童年的深刻记忆。

  这不仅使他痛感粮食的珍贵,更在年幼的心里播种下让人们不再饥馑的志向。

  由于营养不良,加上一场大病,他的个头最终停在了1米4。 1982年,安徽劳动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刘伟民面临着择业。当时,涡阳县农业局、县农干校、县种子公司都希望能留下他。最终,刘伟民选择了涡阳县农科所(后改名为亳州市农科所),选择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农业科研上,踏踏实实地干点事情。”刘伟民平静地回忆说。

  长期以来,小麦育种有个“两难”,那就是高产和优质难两全其美。怎样让高产和优质结合起来,成为小麦育种业内的世界难题。1987年,刘伟民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当时,涡阳县农科所的条件很差,经费缺乏、设备简陋。刘伟民没有退缩。缺乏仪器设备,自己动手做。没钱买肥料,刘伟民就拾牛粪当肥料。

  小麦育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很多人倾其一生也难育出一个品种来。刘伟民善于钻研、敢于创新。他创造的“回归曲线作图比产法”,不仅使育种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表现出来,而且使育种的时间和育种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为国内首创。培育小麦新品,复杂而漫长,艰辛而痛苦。隆冬腊月,他顶着寒风在地里数小麦分蘖;炎热三伏,他顶着酷暑在地里追肥、拔草、调查数据。

  小麦生长期200多天,刘伟民每天都要趴在试验小区里,一棵棵地数,一株株地看。“有一次吃饭,刘伟民竟然把自己吃饭的米粒,当成麦粒一个一个不停的数。 ”妻子孙朝英回忆起刘伟民的这个事时说,当时把她确实吓坏了。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刘伟民不仅患上了慢性肠炎,还让他患上了一种更加严重的疲劳症。

  十年跋涉终见光明。 “皖麦38”的培育成功,突破性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不能并重的矛盾。2001年,“皖麦38”通过国家审定,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没有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没有顽强的毅力和默默无闻的奉献,刘伟民难有今天的成果。 ”研究所所长杨玉亭感慨地说。

  “一般一个小麦良种的种植期也就在10年左右,因此必须不断探索超越,才能不落伍。 ”刘伟民告诉记者。

  “皖麦38”培育成功后,刘伟民一直探索培育新的小麦品种。他不仅在强筋麦良种培育上获得突破,在中强筋、中筋小麦良种培育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8年,刘伟民改良“皖麦38”培育出的新品“皖麦38—96”通过省审定,该品种不仅具备“皖麦38”的优点,而且产量能够提高一成。 2009年,刘伟民培育的“轮选518”小麦开始参加省小麦区域试验,这种中强筋小麦是生产挂面、方便面、水饺的好原料。 2010年,刘伟民又培育出可广泛用于馒头加工的中筋小麦品种——“轮选182”。据介绍,这两种小麦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亩产最高可达700公斤。

  “现在生活条件好,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只有培育出更多系列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 ”刘伟民对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满怀希望。

  有人说,现在刘伟民可谓是“名利双全”了。但他毫无骄色,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一家人一直住在三间平房里,桌子上的台灯已经陪他十多年了。他说,我会在小麦育种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用于农业科研,培育出更多优质小麦品种,造福人类,为农民增收做贡献。

  将近60岁的刘伟民还在为科研所的后续发展操着心。 “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必须培养出一支技术骨干”,刘伟民说目前除了科研外,他琢磨最多的就是带好队伍。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刘伟民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仕贵:做一棵饱满而低调的水稻
下一篇:周小东:科技+质量=西科种业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