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种业抢滩 本土企业何以应对
2011-01-19 13:09:03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2000年,我国《种子法》颁布,种子市场对外开放,偌大的中国种业市场不约而同地吸引了世界种业巨头的目光,孟山都、先锋、拜耳等纷纷抢滩国内市场。10来年时间,国内几乎所有的合资种业都受外资操控,有50%的蔬菜种子已经是“洋品种”。不仅如此,在花卉、林果乃至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品种上,国际跨国种业公司纷纷在我国攻城略地。“狼来
     2000年,我国《种子法》颁布,种子市场对外开放,偌大的中国种业市场不约而同地吸引了世界种业巨头的目光,孟山都、先锋、拜耳等纷纷抢滩国内市场。10来年时间,国内几乎所有的合资种业都受外资操控,有50%的蔬菜种子已经是“洋品种”。不仅如此,在花卉、林果乃至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品种上,国际跨国种业公司纷纷在我国攻城略地。“狼来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巨头抢滩“狼”烟四起

    中国种业市场份额由2001年增长到500亿元。正是这个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孟山都等跨国巨头来布局销售渠道、建立研发中心,并纷纷参股本土市场的优势种子企业。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公司已有76家。

    在寿光这个年产40亿公斤的蔬菜之乡,每年种子交易额在6亿元,其中外资种子占了4个亿。绝大部分菜农宁愿选择进口种子,哪怕进口种子的价格比本地种子价格贵出好几倍。寿光稻田镇西刘营村刘明山表示,外国种子在产量、抗病虫等方面都要优于很多国产种子,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外国种子。

    在玉米种业市场,由河南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郑单958”以耐密高产优势,铺天盖地从华北扩展到东北,牢牢占领市场第一份额的霸主地位。现如今,美国先锋的“先玉335以高产稳产、早熟、后期脱水快、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割等优势,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在东北,凭借5%-10%的产量优势,取代“郑单958”应该只是早晚的事。

    迎“狼”而上与其共舞

    来势汹汹的外资种业让不少国人忧心忡忡。10年前,美国第一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利用我国的大豆种子分析研制出的抗病高产优质转基因大豆,在巴西和阿根廷被大量种植,掌控了当地的种子市场,而这两个国家农业发展便受制于人并且农民要以更高价格去购买大豆种子。目前我国的蔬菜和花卉产业已经显现出这种状况。以经济学家郎咸平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担心:一旦种子市场被外资控制,就相当于农业的“脖子”被扼住,会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带来隐患。

    不同的声音也有不少,有专家认为,外资进入带来了新技术新概念,将带动中国种业乃至农业的进步。外资种子公司丰富了我国的种质资源,更新了育种理念,给国内种业带来了服务、质量、诚信、竞争、品牌和人才意识,刺激了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例如,近年来普遍应用“洋种子”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大量出口,给菜农带来了较大效益。就粮食安全来说,像美国先锋的“先玉335”,推广1000万亩就能带来近20亿斤的增产效果,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更有了一层保障。种子产业与种植业是农业产业链上两个息息相关但又不同的环节,国内种业产值与下游种植业产值相比只有大约5%。如果把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国内种业冠以“民族种业”而“保护”起来,无视下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保护这5%的产业利益而不惜牺牲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率,自是得不偿失。

    “狼”既然来了,堵、轰,也不是办法,索性让中国种业与之共舞,从人家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进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承认差距学人之长

    论实力、先进性等,中国的种业无法与外资种业抗衡,在与之共舞中,关键是能从他们那里能学到什么?

    全球种业10强占了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仅占可怜的0.8%。丹东登海良玉种业公司总经理宋雨坦诚承认:本土种子企业多而散、规模小,多数仍处在“求生存”的阶段,不少企业经营缺乏长期战略考虑。他表示,当务之急是承认差距,老老实实向外国人学习,提高品牌意识,提升育种水平,把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做到家。

    外资种业十分注重科研投入,美国孟山都种业将其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每天用于科研的费用高达260万美元。反观国内种业,用于科研投入的平均不到总销售额的1%。不但如此,我国的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仅有百余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90%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而美国的科研院校仅作基础性研究,95%的品种出自种子企业。

    想当初,先锋种业进来时也是直接带了一些品种进来,但是经过测试,表现不够好。后来决定在中国国内建立育种站,并从1996年开始进行科研投入,专门针对中国市场,依据田间种植密度按粒包装、单粒点播,耐旱耐盐碱,籽粒重、水分少,产量高的要求进行选育,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才培育出“先玉335”优良品种,风光无限。而国内种业,育种科研单位多以出论文、出品种为目的,热衷于“桃三杏四梨五年,种枣一年就见钱”的课题,不愿意从事诸如种子资源的搜集、整理与改良等基础性研究,选育出的组合(品种),其遗传背景相似,育出的品种寿命短自在情理之中。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表示,我国种子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空间,多年来的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形成了育种单位、企业、经销商、个人等多方利益。应当从高层谋划,做好国家利益与这些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真正促进科技人员分流,纠正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外资巨头曲线加速控制种业
下一篇:“限价令”下 稻种涨声依旧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