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大规模航天育种联合攻关
2006-11-17 10:53:06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上,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以该院院长翟虎渠为组长的“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负责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全面开展航天育种的地面研究工作。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一项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上,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以该院院长翟虎渠为组长的“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负责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全面开展航天育种的地面研究工作。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一项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据了解,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诱变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并应用于生产。为加快航天育种诱变机理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射育种专用卫星,实施航天育种工程项目。

    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总体上分为星箭工程和地面研究工程两个阶段。我国第一颗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于今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上装载了经过认真筛选的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涉及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种等152个物种,总重量208.8公斤。经过15天在轨运行,返回舱于9月24日成功回收。9月26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将返回舱中的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

    地面研究是整个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核心,需要进行连续多年的艰苦工作。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组织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个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将9大类生物材料,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航天诱变育种基础群体,鉴定筛选突变体,创制对农作物品质、产量、抗性和生育期等有重大影响的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并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与地方两级种子推广体系,加速航天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预期经过5年的全国大协作,可望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

    此次全国航天育种大协作,是继杂交水稻研究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攻关。通过实施航天育种工程,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巩固和保持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的国际先进地位;同时,将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育种技术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省种子工作会议在雅安市召开
下一篇:南充评出8家“种子质量信得过单位”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