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工程育种产业化初见端倪
2010-09-28 10:34:17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经过两代科学家的不懈拼搏,我国航天工程育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千种作物种子通过“遨游太空”获得优良变异,截至今年5月,已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作物新品种达60多个,这些作物新品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航天工程育种的产业化已初现端倪。这是记者9月16日在
    经过两代科学家的不懈拼搏,我国航天工程育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千种作物种子通过“遨游太空”获得优良变异,截至今年5月,已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作物新品种达60多个,这些作物新品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作物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航天工程育种的产业化已初现端倪。这是记者9月16日在以“开发空间资源,创新农业技术”为主题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获悉的。

    航天工程育种,是利用太空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特殊的环境,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通过航天工程育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出突破性的作物优良品种,普遍具有早熟、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1987年8月5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首次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开启了中国航天技术助力现代农业的新时代。2006年9月9日,我国首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搭载了208.8公斤农作物种子和生物试验材料发射升空,在轨道上运行15天后成功返回,给农业科学家带回了丰厚的实验材料。至今,我国已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

    在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服务农民,造福农村,发展农业为主线;以航天搭载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为宗旨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会上,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两院院士、专家就“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空间诱变育种效果与应用”、“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科研进展与问题”、“加快太空育种农业引智成果向二三产业转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等多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与会专家希望,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航天工程育种要不断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以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要延伸产业链,向多元化领域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太空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论坛会上表示,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在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推广实践中,航天工程育种将会发挥更大作用,并希望把航天工程育种列入国家新兴战略产业,让航天科技更好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拜耳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发油菜新品种
下一篇:山西杂交小麦研究获重大突破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