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打假,少些“秋后算账”
2010-09-10 10:40:30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春华秋实。眼下本该是丰收的季节,然而随着大田里的庄稼渐渐成熟,一些用了假种子的作物也陆续现出“原形”。据本报报道,今年双城市有多个乡镇的农民采用了“硕单5号”玉米种,结出的玉米棒只有十几厘米长,受灾面积近2000亩;无独有偶,呼兰区某乡的村民也有500多亩玉米深受伪劣种子之害,农民苦不堪言。   这些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虽然有关方面迅速
     春华秋实。眼下本该是丰收的季节,然而随着大田里的庄稼渐渐成熟,一些用了假种子的作物也陆续现出“原形”。据本报报道,今年双城市有多个乡镇的农民采用了“硕单5号”玉米种,结出的玉米棒只有十几厘米长,受灾面积近2000亩;无独有偶,呼兰区某乡的村民也有500多亩玉米深受伪劣种子之害,农民苦不堪言。

  这些事件经媒体披露后,虽然有关方面迅速介入调查,并且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然而,春种秋收粮食生长有周期,加上有些不法分子早已溜之大吉,致使大部分农民的损失无法弥补。假种子事件频发,而且动辄涉及到成百上千亩耕地,让人不禁困惑:在层层审批把关的情况下,假种子何以能蒙混过关?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国家对种子经销实行了严格的经营许可制度。工商、技监等部门在每年备耕时节都进行生资市场大检查,还深入一些村屯,散发宣传材料,开展现场咨询活动。这些举措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可是弊端也很明显。运动式执法,很容易让不法经营者摸清管理者软肋,采取“打游击”方式逃避检查;而搞大集式的咨询活动,敲锣打鼓,一走一过,如蜻蜓点水,群众受益不大。因此,确保生资安全,迫切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备耕期间,除了大张旗鼓地搞集中整治和检查之外,最好能有专门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暗访抽查,消灭管理盲区。买的种子是真是假,农民平时很难得到权威认定。如果监管部门能在种子市场设立一个固定的咨询网点,将会极大地方便农民咨询查证,一有问题就能很快发现,及时查处。还可以在当地公布热线电话,在备春耕时向农民提供指导服务。这些举措,做起来并不难,也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关键是,想不想去做,有没有责任心做好。

  应该看到,如今农资市场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种子品种越来越多,造假者的手段也日益花样翻新,新公司、新品种大量涌现,真假难辨。如何提高管理能力,为农业生产把好关,是各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市场新动向,采取新的管理举措,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律,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做到严格执法。最好能实施划片分户承包管理,明晰责任,谁的责任区出了问题谁负责,特别是发生重大的假种坑农事件后,既要追查制假售假者,也要追究相关管理者的失职责任。只有这样,才会增强监管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到恪尽职守,严格把关,从而避免“亡羊补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绵阳:水稻歉收 村民质疑稻种有问题
下一篇:“贴牌”玉米种害农绝产“隐身”种子站何处把关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