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发展在困境中寻求变革
2009-11-16 09:47:41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业发展从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走上了活力四射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推动了种业的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国种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双交会”(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说:通过历届“双交会”我们成功推广了郑单958、
      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业发展从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走上了活力四射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推动了种业的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国种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双交会”(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说:通过历届“双交会”我们成功推广了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1等杂交玉米品种,丰两优1号、扬两优6号等杂交水稻品种,郑麦9023、邯6172等小麦品种,为粮食增产丰收做出了贡献。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种子企业,如四川国豪、山东登海、海南神龙大丰、北京德农、辽宁东亚等。
  透过“双交会”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中国种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中国种业的市场价值从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0亿元,其中玉米、水稻、转基因棉花、蔬菜、瓜果和花卉种子约占市场总量的80%。通过3次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良种4000多个,年更换率12%~13%,良种对增产增效的贡献率在40%左右。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种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只是一个种业大国,不是一个种业强国。
  我国种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种业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快速前进,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观念和体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种业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企业只有数量没有力量
  目前全国注册的种子企业达到8000多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光联坦承:“真正的大企业不到一二百家,很多企业不规范,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企业做几天就没了,更谈不上做什么百年老店。造成了市场的混乱,诚信的缺失。”近10多年来,种业发展由百花齐放走向适度集中,前10强的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5.4%上升到2006年的12.6%。2006年,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仅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这反映了中国种子企业实力很虚弱。
  以玉米种子市场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有几千家地方小种子公司,大部分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些小的地方种子公司绝大多数是地方政府的附属部门,培育什么种子,由哪些单位来培育,都由地方政府说了算。由于计划经济固有的弊端,这些种子公司既没有盈利的动力,开发新种子增加销售额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这些公司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地方种子公司的绝大多数在规模和资源上无法与大公司竞争,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并为农民提供指导。
  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但国内种子企业的现状是“多、小、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显然不利于参与国际种子市场的激烈竞争。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或专业化种业公司,已经成为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打造中国种业航母,应对国际种业巨头的竞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公司应成为种子育繁推主体
  在本次“双交会”的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在介绍美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历程说,美国种子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种子育繁推的整个产业链都是由公司在运作。如果把种子的育繁推分成上中下游产业链,那么这个产业链在我国基本上是互相分割的。比如研发,由于国内新品种的研发大多数不是公司的商业行为,因而和生产的效益和表现是脱离的,这就形成了搞种子培育的科研人员注重的是获奖,因为这和他的职称、地位有着直接联系,而并不会关心培育的种子在生产中性能好坏。在这样的机制引导下,研发人员不可能将精力集中在新种子的培育上,最终也影响到品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盖钧镒说:“十年前美国种业的研发力量80%控制在政府机构的手里,只有20%左右控制在种业公司手里。十年后,这个比例刚好倒了过来,像孟山都这样的种业公司成为作物新品种培育的主导力量,而且具备造血能力,可以自我循环,不断扩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的束缚,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公司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联合,优势得不到发挥,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停留在口头上。经营品种单一、缺乏新品种,后续品种跟不上。
  我国目前还处在政府主导种业研发的阶段,如何加快商业化育种的步伐,关系到种子公司的成长壮大,也关系到我国种业的最终竞争力。
  种业发展不能靠拿来主义
  新品种是种子公司竞争的基石,只有不断在种子培育上推陈出新,才能在种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品种研发的滞后,国内种子公司弥漫起“拿来主义”风气。这种“拿来主义”不仅表现在除了购买国内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国内种业类上市公司还向跨国种业巨头购买种子新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指出:“那种用外国种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及优良种子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种种偏激观点,是不利于我国种业健康发展的。种子生产研发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只能以我为主,合作为辅。”他指出目前国外有很多大的种子集团公司,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种子行业的垄断经营,并不断渗透和“入侵”我国种子领域,对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应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种业发展要做到以我为主,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是关键。国内外种子企业在新品种培育上的差异集中体现为研发资金投入的天壤之别。2008年,孟山都研发资金为9.8亿美元,先正达公司研发资金为9.69亿美元,各自占其年销售额的8.6%和8.3%。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说:“国内种业公司研发投入少得可怜,不到国际种业巨头的零头。”刘平提醒出席“双交会”种业发展论坛的企业代表,要加大品种的研发投入,企业才有发展后劲。
  目前,生物技术正成为世界种业下一个竞争的制高点,种子行业的改革、重组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国种业如何提高科技创新力,不断开发新产品,通过抢占科技制高点来赢得市场,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推广好品种也要因地制宜
下一篇:打造“核动力航母”应对国际种业竞争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