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05-23 11:40:26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历史将记住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日子:2007年4月27日。这一天,有着“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并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名外国人能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对当选者和他的国家而言是仅次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极高荣誉。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袁隆平这样祝贺道:你
      历史将记住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日子:2007年4月27日。这一天,有着“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并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名外国人能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对当选者和他的国家而言是仅次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极高荣誉。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袁隆平这样祝贺道:你能够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我们无比荣幸!

  袁隆平,这是一个令世界许多农民和农业科学家既熟悉又尊敬的名字。因为是他,才让全世界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吃饭问题有了保障;因为是他,才让世界其他受到饥饿、半饥饿威胁的人民看到了吃饱肚子的曙光和希望。

  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时光如梭!54年前,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成为湖南省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1960年,面对当时严重饥荒,这个30岁的年轻人热血沸腾,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

  然而,按照传统经典理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水稻高产育种实验无从突破。这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植株高大、颗粒饱满。怀着好奇的心理,第二年春天,他把收获的这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根据杂交种分离规律,他断定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开始琢磨: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天然杂交稻”,说明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他决定跳出水稻“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在稻田里惊喜地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培育杂交稻,直击传统理论禁区,引起国家科委高度重视。

  正当研究向前推进时,1968年5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看到几年的心血被毁,袁隆平气得浑身颤抖。在泥田里呆坐了许久后,袁隆平忍着悲愤,在烂泥巴里四处寻找残存的秧苗。直到第四天,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5株秧苗后,袁隆平才算松了一口气,二话没说继续坚持试验。

  然而6年时间过去,袁隆平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难道是技术路线有问题吗?袁隆平苦苦思索着。很快,他大胆提出: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欣喜若狂,因为这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

  为加快三系配套进程,袁隆平将金子般珍贵的“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袁隆平历时9年的三系配套难关终于被攻克。而就在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大田生产试验时,有人针对水稻“只长草,不结谷”的现象,冷嘲热讽:“可惜人不吃草,要是人吃草,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太可观了!”

  面对各种质疑和压力,袁隆平总是心平气和地给予科学解释:“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实践证明水稻杂种优势是强大的,至于优势是体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只是个技术问题。”

  其后两年,随着杂交水稻“优势关”“制种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也赢得了极高的荣誉。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搞科研就如同跳高

  消瘦的脸庞,硬朗的身体,饱满的精神,已是77岁高龄的袁隆平,还从未考虑过退休。在他看来,由常规育种进入杂交育种领域的办法是由简到繁,但今后,杂交水稻育种的方法,必然要由繁到简,从“三系”简化到“两系”再到“一系”;杂种亲缘的利用范围必须由近到远,从品种间推远到亚种间再到远缘间;杂种优势必须由强到超强方向发展。

  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奔着这个目标,袁隆平从不服老。

  有人善意提醒他:你育出三系杂交稻,已成了著名科学家,还搞什么“两系”“一系”?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笑了:“搞科研就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987年,水稻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他像以前一样,又在试验田里忙开了。有人见他那么瘦,好心劝他:你年纪那么大了,要少下田,多休息。袁隆平乐呵呵地说:“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

  两系法杂交成功的关键在于育成光敏核不育系,难度颇大,研究几受挫折。袁隆平以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方案,发动各协同单位寻找新的育种材料,最终使水稻两系法研究得以顺利进行。1995年,袁隆平向世界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平均比三系杂交稻亩增产5%~10%。

  原中国水稻所所长闵少楷感慨地说:“袁隆平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困难面前,他都不动摇,各种困难都难不倒他!”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理论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油菜、棉花、小麦等相继研究成功,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尽管成绩显著,但袁隆平始终没有放慢创新的脚步。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勇深有体会地说,创新像他的人格一样,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998年,袁隆平瞄准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培育超级杂交稻。此前,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均提出过“超级稻计划”,由于难度较大,技术路线选择失当,搞了十几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袁隆平知难而进,提出一套新的技术路线进行技术攻关。2000年,他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实现;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袁隆平自信地说,到2010年,超级杂交稻将达到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实现“种三产四”(即种植3亩田,产出原来4亩田的稻谷)的梦想,即用6000万亩地产出8000万亩地的粮食。中国在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领域将继续领跑世界。

  “我梦见,有一天我们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大瀑布,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把它称作“禾下乘凉梦”。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他充满了信心。

  正如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邹江石所说:在水稻育种科学领域里,袁隆平站得很高,看得很远,是一个不断求索、永无止境的科学巨人。

  时刻惦记着大饭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疑问:未来谁来养活中国?

  袁隆平以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还算过一笔账:全国4.5亿亩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可以增产150亿公斤。这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

  在袁隆平看来,依靠科技解决吃饱饭问题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1960年,我亲眼看见5个饿殍倒在路边、桥下、田坎上,这种触动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袁隆平说:“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不仅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还可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粮食,并能够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等,最终使农民富裕。”

  美国普都大学教授、四届美国总统农业顾问汤·巴来伯格钦佩地说,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不仅时刻惦记着国人的“饭碗”,世界人民的“饭碗”也装进了袁隆平的心中。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多年来,袁隆平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名。

  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经济外交的一张“王牌”和“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06年,杂交水稻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被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谁想种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袁隆平再一次感动了世界。2004年,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将农业界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以奖励他在世界粮食安全和拯救饥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不下试验田的日子,袁隆平一般上午9点进办公室,下午5点半准时出办公室,然后直奔气排球馆。等打起气排球,他乐得像孩子一样。在他的带领下,杂交水稻中心全院的男女老少也都爱上了这项过去只有老年人才玩的运动。

  除了打气排球,袁隆平的兴趣涉猎广泛。

  在全院虽然他年纪最大,但比起游泳,哪个年轻人也难赢他一次。他风趣地说:“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理,20岁的肌肉弹性。”

  对于“搓麻”,他也有很高的热情,还约法三章,不赌钱,不耍赖,不讲客气,谁输了谁钻桌子。当看到其他人输了钻桌子时,他乐得开怀大笑。轮到他输了时,别人说算了,他却执意站起来弯腰往桌子底下钻。

  至于音乐,他更是有种特殊的感情。天分甚好的他,大学时无师自通,拉得一手小提琴。每到闲暇时,总爱和妻子邓哲来个二人合奏,自娱自乐。他谦虚地说:“我充当的是南郭先生,拉得不好,但我什么都会一点儿。我不是书呆子气的人,我喜欢古典的小提琴曲,它能把你带到一个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

  袁隆平满脑子的笑话和故事,常常逗得年轻人发笑,而他自己也经常笑得前仰后合。他的学生、儿媳段美娟说:“袁老师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他很有趣,有他在场气氛往往很活跃。”

  在孩子们眼中,袁隆平是一位“爱和自己玩”的爷爷。有时一回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逗逗两个可爱的小孙女:“来,‘小淘气’笑一个”、“爷爷吐烟圈了,快去抓”……

  在农民们眼中,袁隆平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无论穿着还是肤色,和农民没有两样。在田间地头,如果农民碰见他,都会主动上前向他请教问题,而他也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并仔细询问他们的生产情况。他说:“我天天和农民在一起,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就会让他们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和你交心了。”

  别人向他请教快乐的原因,他平静地说:“有追求、有希望、有理想,心态要好、身体要好,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快乐秘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到其后的“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其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星”,从1985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与创造”金质奖章,到其后的“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世界粮食奖”,袁隆平获奖众多。面对荣誉和光环,他谦逊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名代表。”

  在一些人眼里,袁隆平获得的奖金很多,3任总理也都给了他1000万元或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而实际上,了解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在国内外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持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

  “名和利不能看得太重,应该看得更高一点,以后就会更有成就一点。”袁隆平说:“不是不要名和利,而是要把它放在第二位、贡献的后面。”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实践的。

  为了专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拒绝了很多行政事务性的工作,为的是“躲起来做点事”。即便是目前担任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一职,也是在省领导做了大量工作后,以不影响日常研究时间为前提,他才应允下来的。

  袁隆平出名了,但他始终把祖国摆在第一位,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作研究。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袁隆平对农民有着极深的感情,而农民也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他为“米菩萨”。

  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曹宏球,从小受过饥饿之苦,是袁隆平的杂交稻让他吃上了饱饭。出于对袁隆平的真诚感激和敬重,1996年他拿出5万元积蓄准备雕一尊袁隆平汉白玉雕像。

  袁隆平知道这一想法后,立即写信予以劝止:“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还更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心领了,但我为人民为国家做一点儿贡献是应该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密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正如袁隆平自己所写的那样,这位拯救世界饥饿的勇士,永远在努力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重庆市良种创新走向国际市场
下一篇:“玉米品种高产竞赛”确定75个品种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