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年品种审定成就回顾

时间: 2007年09月06日
来源:
作者: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有人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从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间,是我国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新品种培育、引进、推广及种子管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大量新品种的审定和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粮食以及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据农业部统计,5年来,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通过898个农作物品种,审定通过率为11%。其中,水稻292个,小麦124个,玉米244个,棉花45个,大豆94个,油菜81个,马铃薯18个。实践证明,国家审定的大部分品种,呈现了优异性和广适性,对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种结构更加优化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有相当一部分是既优质又高产,且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5年来,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水稻总面积的40%,使长期以来水稻品种优质与高产的矛盾得到缓解,实现了从优质稳产到优质高产、多抗的突破;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济麦20”等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推进了小麦优势区域布局的形成,优质小麦比重达到60%以上;“十五”期间,我国双低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超过70%,比“九五”期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绥农14”等高油大豆品种面积占大豆优势产区的70%,大豆含油率比“九五”期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
  为满足生产上对优质、专用、多元化品种要求,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及时调整不同作物的审定标准和内容,进而对农作物育种方向和目标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使品种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水稻、小麦、油菜、大豆以及棉花等作物实现了优质高产相统一;玉米品种选育也由传统的高秆晚熟、稀植大棒向高产、早熟、耐密、多抗方向转变。此外,近几年区试审定中增加了专用、特用品种类别,如青贮玉米、鲜食毛豆,更好地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深受农民的欢迎。

  品种推广机制创新
  新品种展示把政府引导作用、科技支撑作用、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农民的迫切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品种推广又好又快。5年来,在农业部的组织下,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累计安排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点1276个,展示品种10524个(次);示范点1309个,示范品种1536个(次),示范面积近400万亩。通过举办现场观摩会、培训班以及多种宣传形式,大大提高了审定品种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速度。

  优良品种推广加速
  通过品种展示,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技人员可以直观、真实地了解到众多新品种在当地的生长表现和特征特性,为帮助农民择优选用新品种起到了宣传、示范和引导作用,加速了优良品种的推广速度。如国审玉米品种“郑单958”,通过良种与良法配套示范,突显了高产、耐密、广适的优势,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推广面积迅速扩大,2006年达到6000多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15%。
  另外,通过展示和示范,集成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了因地制宜选用品种的准确率,做到品种对路,措施得当,降低了品种推广风险,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

  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通过展示示范,增加了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品种的比例,提高了生产水平。如种植“丰优香占”、“新香优80”、“吉粳88”等优质水稻品种,每斤价格比其它主栽品种高0.1元,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元。种植“郑单958”高产玉米品种,每亩增产100斤,可增收70元以上。双低油菜“秦优7号”已成为当前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到2006年累计推广面积2500万亩以上,仅此一个品种的推广就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