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一袋米”工程主推优质稻

时间: 2007年05月22日
来源:
作者:
      为全力推进湖北“一袋米”工程,加快优质稻生产步伐,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年内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优质化的目标,荆门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层层办优质稻示范点,支持龙头企业加大优质稻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扶持中介组织建设,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在全市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农民参与”的优质稻生产格局。
  去年底,荆门市提出了“农业强市”的奋斗目标,今年初,又提出了抓好200万亩优质稻生产、扩大有机稻种植面积10万亩等具体细化指标。目前,全市党政主要领导已有27人包点联系优质稻生产示范村45个,落实有机稻示范面积1.2万亩,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16万多亩。
  为解决优质稻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荆门市农业部门对优质稻生产实行了技术集成组装,在优质稻基地内推广优质稻专用品种,稻鸭共育、猪沼稻等生态种养模式,物理杀虫、轻型简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和机械收脱等新技术。在全市组织了100名农业技术专家,每个专家联系2户,负责200个优质稻生产示范户的建设,实行驻村分片指导、“六个到户”,即专家到户、订单到户、培训到户、科技资料到户、指导到户、新农资到户。并将农业专家姓名和联系方式在媒体上进行了公布,让农民有针对性的选择专家。通过专家推介、企业筛选,全市确定了鄂香1号、鄂中5号、鉴真2号、新两优6号、丰优22等优质稻品种;计划落实稻鸭共育面积50万亩,新建沼气池2万口,推广猪沼稻80万亩;利用频振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使杀虫灯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推广水稻无盘旱育抛秧、直播和免耕抛秧等技术40万亩;基地内200万亩优质稻全部推行标准化栽培和机械收脱,科学控肥、控药、控水,确保稻谷品质优良、生态安全。
  荆门市把龙头企业当作优质稻基地建设的主体来抓,重点围绕京山国宝桥米、沙洋洪森、钟祥宏发、湖北唯天和湖北兴农五家公司办基地,力争形成基地稳、粮源优、龙头强、农企双赢的局面。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动员企业出资购买杀虫灯、鸭苗等生产装备和生产资料。今年,优质稻生产装备大为改观,企业出资已达110多万元,新增400盏频振杀虫灯和77盏太阳能杀虫灯,全市频振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达到1139盏,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成为全省太阳能杀虫灯应用面积最大的市区;由企业免费为农户提供的12万只鸭苗已经预定到位,为10万亩有机稻生产奠定了基础。企业在投资农业装备和生产资料的同时,还出资注册组建优质稻生产协会。湖北兴农公司已出资50余万元购买了24盏太阳能杀虫灯,预订了3万只“稻田共育”的鸭苗,还分别在7个乡镇组建了由乡镇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种植大户、村组干部、种子经销商和乡镇农技人员等组成的优质稻产业协会,每个协会出注册资金3000元,并按落实1亩优质稻补贴1元钱的标准给予协会工作经费。
  荆门市按照“发展生产,协会先行”的原则,积极组建优质稻产业协会,今年全市已正式注册优质稻生产协会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