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订单制种业鼓了农民腰包

时间: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
作者:
    甘肃省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很早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和河西各地政府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种子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订单合作模式,使整个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如张掖市甘州区,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种子产业已覆盖了全区18个乡镇中的14个,涉及到191个行政村、1494个村民小组、59733个农户、20万农民,2006年的制种面积达到54.94万亩,占94万亩耕地总面积的近60%,成为全区农业的第一大产业,每年为农民带来近8亿元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到了近60%,为近年来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起了巨大促进作用。同时,该区2.2亿公斤左右的种子产量,占到全国用种量的四分之一,对全国粮食生产安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整个河西地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玉米、蔬菜、花卉制种产业。尤其是杂交玉米制种,生产面积已达150万亩,产种量约6.18亿公斤,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60%以上,瓜菜、花卉制种面积每年也稳定在10万亩左右。

  产业的发展,规模的壮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种子企业,他们纷纷来此建基地、搞加工,拓展、扩大业务,使河西走廊成为闻名全国的制种基地。截至目前,全国种业50强企业中,有27家在河西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和种子加工中心,世界排名前5位的种子企业有3家落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