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2022-09-02 10:01:53   来源:江苏农作物品审委  作者:  评论:0  点击:

1基本条件1.1抗病性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抗性进行鉴定。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稻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1.2品质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不低于品尝对照0.3...

1基本条件

1.1抗病性

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抗性进行鉴定。

鉴定病害及抗性要求由稻专业委员会根据生产发病情况作相应调整。

1.2品质

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不低于品尝对照0.3分(设定食味品质品尝对照为0.0分,品尝对照由稻专业委员会确定);试行江苏省《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品质》评价方法。

1.3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3.0天;常规粳稻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1.0天;绿色、优质品种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0天。当对照更换时,生育期指标由稻专业委员会作相应调整。

1.4结实率

品种结实率≥70%的试验点比例≥70%。

1.5抗倒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级(倒)且倒伏面积≥30.0%的试验点比例≤30%(因自然灾害导致严重倒伏的试验点除外)。

1.6真实性和特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是否为重要农艺性状差异由稻专业委员会决定。

2分类品种条件

2.1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5%。审定品种比对照品质等级差,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相应降低2个百分点。

2.2绿色优质品种

2.2.1抗病品种: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0%;达到中抗但差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5.0%;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一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0.0%;达到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两个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0%。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1个等级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2个百分点;达到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2个等级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3个百分点。

2.2.2优质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及以上,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及以上,且与对照同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增产≥3.0%。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且差于对照一个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增产≥5.0%;优于对照一个等级及以上,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3.0%。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5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一级,且优于对照一个等级,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3.0%;优于对照两个等级及以上,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5.0%。

品质未达到优质的年份,产量指标按照高产稳产品种的要求。

2.2.3优质抗病品种:稻瘟病、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3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二级,且抗性和品质均优于对照的品种,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5.0%;稻瘟病、籼稻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半糯粳稻品种食味品尝分高于品尝对照0.5分,或品质达到省标一级,且抗性和品质均优于对照的品种,当年产量比对照减产≤7.0%。

品质未达到优质的年份,产量指标按照绿色品种的要求。

2.2.4早熟品种:生育期比对照短3.0天及以上的品种增产幅度可降低2个百分点。

2.3特殊类型品种

2.3.1糯稻品种:支链淀粉含量≥98%的品种,产量比普通对照减产≤3.0%。

2.3.2耐盐(碱)品种:可以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亩产可达到400公斤以上的品种。

2.3.3其他特殊品种:由稻专业委员会讨论确定相应具体指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省水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