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的“平利模式”
2012-01-30 13:01:57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现代农业对农技推广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如何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系统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 陕西省平利县从2009年开始,在省农业厅的具体指导下,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改革检验标准,围绕“公益性”这个核心,构建适应“三农”新形势的农技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真正走近农民、走进田

    现代农业对农技推广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如何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系统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解决好的“老大难”问题。

    陕西省平利县从2009年开始,在省农业厅的具体指导下,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改革检验标准,围绕“公益性”这个核心,构建适应“三农”新形势的农技推广体系,使农业科技真正走近农民、走进田间。

    理顺体制,让农技员回归本位

    “过去我们虽然是农技推广干部,但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归乡镇管理,乡镇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产业建设等几乎所有工作都得参与,成了“万金油”干部,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搞本行。现在,我们能一心一意搞农技推广,农民群众很欢迎,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对改革前后的变化,城关区域站农技员姜立刚深有感触。

    让农技推广员下得去,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喜欢的科技推广上,得益于平利县“三权归县”的改革。“三权归县”就是县里将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事、劳资、财产权收上来,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实行“县建县管”。

    平利县农业局局长鲍平说,过去乡镇管人不管事,县农业局管事不管人,双重管理,体制不顺,农技推广难以开展。

    这次改革,平利县首先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合理设置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县、区域、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

    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由8个调整为5个,即:县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中心、农机推广管理中心、茶叶绞股蓝技术推广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

    整合乡镇级,撤销原12个乡镇农技站,打破行政区划,按产业划片,成立了4个区域农技推广站,每个区域站负责辖区内的2~4个乡镇的农技服务。

    延伸村级,设立村级农技服务室。每个村配置1名农技协理员、1名动物防疫员和1名信息员,在村级社区中心或服务场所集中挂牌办公。

    在此基础上,平利县明确改革后的县、区域推广机构为全额拨款单位,其组织、人事、劳资、经费、财产等隶属于县农业局。区域或乡镇推广站为县推广中心的派出机构。村级协理员、防疫员、信息员的报酬按照“以事养事、项目奖补”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补贴”等方式解决。

    “由乡镇人变成县里人,养老、医保没有后顾之忧,现在可以一门心思、安安心心地搞农技推广了。”谈话间,姜立刚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激活机制,让农技推广更有实效

    “成了县里人并不意味着又端起了铁饭碗。”鲍平说。

    首先是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环节,在全县共有210人取得准入资格的情况下,择优聘用了198名农技人员。

    其次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健全了一系列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了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将岗位职责、任务目标具体化,分解落实到每个机构、每个农技人员,实行全程目标管理。

    再是建立公平公开的考评机制。由县农业局牵头,服务区域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对农技人员的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其绩效工资、职务职称晋升、继续教育、岗位聘任直接挂钩。

    姜立刚说,“让服务对象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评价的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个人报酬由服务对象说了算,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为提高农技推广的实效性,平利县创新推广方式,重点打造了物化和虚拟两个平台。物化推广平台是指以产业大户、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重点,实行蹲点包户,让“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虚拟推广平台是加大与农业信息网、“12316”热线、电子农务、农信通、农技110联网,以及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实现信息共享,开发集网络、语音、视频、短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专家综合服务系统,以信息化推进农技推广服务。

    目前,平利按照每名农技人员包抓1个示范基地、1个龙头企业、2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的标准,全县农技人员包抓龙头企业26个,示范村160个,示范基地11个,示范大户1000个,辐射带动农户2万多户,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同时,平利县还建立了技术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开设“农民信箱”,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案调查等方式,征询农户对农业技术信息的需求,以便及时掌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养猪大户王定香告诉记者:“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县畜牧中心和区域站的干部从圈舍设计、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环节,精心给我指导,随叫随到。”

    实施“两大工程”提升服务能力

    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不高是农技推广部门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平利县委书记吴平说,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他们下大力气实施“两大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素质提升两个方面增强服务能力。

    记者在平利县县城黄金地段看到,新建的总面积达4650平方米的县级农技推广培训实验大楼高大气派,楼内各种仪器设备齐全、先进,能满足日常各种检测检验的需求。平利把区域和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满足其业务用房、办公条件、技术装备和交通工具等需求。在老县镇区域站整洁的大楼里,记者看到,实验室、网络室、培训教室、职工宿舍、食堂一应俱全。所有工作人员都统一着蓝色工作服,个个精神抖擞。

    人员素质是决定推广事业成败的关键。平利在实行全员聘用,严把“入口关”的同时,通过农技人员培训和动态管理的“双轮驱动”机制,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县农业局每年初都要制订农技人员的培训方案,严格按照“532”培训机制组织培训,即每年组织50名农技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培训,30人参加市农业局组织的培训,20人参加县农业局组织的培训,确保全县194名农技人员三年间全部轮训一遍。

    同时,实行全员轮岗、动态管理。县里规定2/3的农技人员必须在区域站和乡镇站工作,80%的农技员是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农技人员工作业绩和能力,每年把区域站1/3的人员轮岗到县级中心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轮岗到县中心以“充电”为主,流动到区域站重点抓推广服务,三年全部轮岗一遍。

    “培训、轮岗不仅让我们充了电,而且开阔了视野,及时获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姜立刚说。

    积极探索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是平利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平利在改革重构公益性推广机构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技服务,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和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目前,在平利生猪、茶业等主导产业,活跃着一批农技推广公司和组织。平利已形成了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和非经营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王宏说,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平利模式”明确了公益职能、理顺了管理体制、强化了基础条件,探索了运行机制。新的推广体系延伸了服务链条,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落实了责任主体,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提升了队伍素质,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巨大成效,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据了解,经过2009和2010年两年的示范建设,陕西省去年已在全省推广“平利模式”,仅省财政去年就拿出6000万元,用于100个区域站和40个乡镇站的建设。目前,全省104个涉农县区均已出台了农技服务体系改革方案,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基本完成,条件建设均已启动,正按计划、分步骤实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启动
下一篇:农业部将2012定为农业科技促进年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