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05-16 22:23:47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同志们: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种子市场极大关注。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专题研究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问题。4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这是继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之后,中央又一次对农作物种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
同志们: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社会各界对种子市场极大关注。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专题研究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问题。4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这是继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之后,中央又一次对农作物种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分析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这次会议在湖南召开很有意义。湖南是我国粮食主产省,水稻生产第一大省,面积6000多万亩,产量500多亿斤,均位居全国第一。杂交稻制种第二大省,面积40万亩,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湖南有以袁隆平先生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全国和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也有在全国最具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的粮食生产及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省果茶良种场等现场,刚才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和科技部,以及吉林省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和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粮食实现“七连增”,这得益于体制改革激发的活力,得益于政策引导的效应,得益于科技进步的支撑。良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两个完善”。一是品种水平有新的提升超级杂交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等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改善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有新的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小麦由农民自留种发展到66%的商品供种。三是种子企业实力有新的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由2001年10多家增加到目前90多家,种业前5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四是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以《种子法》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种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五是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种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企全面分开,强化了种子市场监管,保证了种子市场秩序,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创造了条件。2010年,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6%,推动粮食亩产实现331.6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个世纪末增加近50公斤。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为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现代农业对发展种业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我国种业经过10年的市场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资源整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农作物种业地位特别重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就提出“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1958年,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要把种子作为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196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种子第一,不可侵犯”。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优良品种”;农业问题“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安徽省丰乐种业有限公司时提出“大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为振兴我国农业做出贡献”。近几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良种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科技载体,是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内在条件,是农业产业链条、农产品价值链条的起点。上世纪60年代,轰动世界的“绿色革命”就是从种子开始,对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国家的粮食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种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单产提高关键靠良种。上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以袁隆平先生育成的以“南优2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使我国水稻单产水平迅速大幅度提升。在建国后的25年间,我国水稻亩产仅提高80公斤,而杂交水稻应用后的不到10年时间就提高120多公斤,达到350公斤以上,稳居世界前列。9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育种家李登海选育的掖单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推动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大幅提高,为玉米单产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初以来,我国矮秆化小麦的大面积推广,使小麦亩产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提高了1倍。上世纪90年代初,冀鲁豫棉区因棉铃虫危害,棉花平均亩产仅30多公斤。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棉花亩产迅速恢复并提高到60公斤以上。二是丰富农产品种类关键靠良种。在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同时,良种的推广还丰富了农产品品种,提高了品质。以瓜菜为例,多年来,我国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尤其是北方多为白菜、萝卜和马铃薯等少数几个种类。随着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我国自主研发品种的推广,彩甜椒、绿萼长茄、水果黄瓜、硬肉番茄、西芹、绿菜花、网纹甜瓜等品种进入了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国的蔬菜种类已达150多种。耐储运品种的推广,拉长了蔬菜运输距离,延长了供应周期。三是改善品质关键靠良种。长期以来,我国小麦品种只注重产量。90年代以来,以济麦20号、郑麦9023、烟农19、济南17为代表的强筋品种、百农AK58和济麦22为代表的中筋小麦品种和以扬麦系列为代表的弱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改变了高品质的专用小麦主要靠进口的格局,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加工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原料的需求。重庆三峡库区原是我国红橘生产基地,品种结构单一,上市集中,影响果农收益。2009年,重庆市大力实施百万吨柑橘工程,采用高接换种技术,调整品种结构,增加晚熟品种,延长了上市期,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益。

(二)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任务特别繁重

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目前,从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和现有的科技水平看,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一个确保,三个力争”,即粮食的自给率要确保95%以上,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棉糖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力争蔬菜稳定供应。在耕地等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

“科技兴农,种业为先”,良种作为科技的载体和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内因,目前我国种业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据专家测算,我国良种在科技对农业增产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仅为43%,而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体现在农作物单产上,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美国水稻平均亩产529公斤,我国仅439公斤,居世界第13位;法国小麦平均亩产496公斤,我国316公斤,居世界第20位;美国玉米平均亩产689公斤,而我国仅357公斤,居中世界第41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种业存在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品种性状不适应。总体上,我国品种的产量水平不算低,有的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品种的综合性状、品质、抗逆性、适应性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多年来,我国品种选育多追求在高水肥条件下的高产,形成目前的品种抗逆性差,尤其是抗病虫、抗高低温、抗旱性差,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病虫多发、异常天气频发的趋势。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作物品种不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缺乏乃至没有适合机械收割的棉花、油菜等作物品种,已经严重制约这些作物的发展。是种子质量不适应。受生产方式、加工工艺设备和检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种子质量水平与比国外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种子活力差、发芽势弱、健康度低,导致种子出苗率低、抗逆性差、携带病菌等问题,需要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以玉米种子为例,国内种子的发芽率一般在85%,难以实现单粒播种,而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等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三是营销服务不适应。目前,国内种子企业多是种子一卖了之,没有相应的营销服务。而先锋公司等国外企业不仅有健全的销售网络,负责收集种植农户的信息,而且向农民推广单粒机械化播种技术,给予单粒播种机械补贴,同时针对先玉系列品种易倒伏的特点,向农户配送矮壮素,向农户提供病虫防治和田间管理方案。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种业上差距,满足发展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提升种业整体水平的任务特别艰巨、特别繁重。

(三)国外种业快速进入的形势特别严峻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种业逐步进入我国,近年来,呈加速扩张之势,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为主转变,投资作物由园艺作物向大宗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建公司向并购龙头种子企业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逐步推进。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等世界种业巨头已在华设立了35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年种子进口量1700多万公斤。国外种业进入,在丰富我国品种资源、引进先进育种和营销理念、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单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对我国种业安全甚至粮食安全造成直接的冲击、构成潜在的威胁。一是挤占国内种子市场。国外品种以其优异的品种性状、灵活的营销模式和优良的技术服务快速占领我国种子市场,挤压了国内种业发展的空间。据农业部统计,2010年,以先玉335为代表的国外玉米品种种植面积达4300多万亩,占国内玉米面积的9%;进口甜菜、向日葵和瓜菜种子分别占国内相应作物种植面积的95%、65%和10%。相比之下,大多数国内种子企业缺乏品种创新能力、营销网络不健全、售后服务没有跟上,难以与国外公司进行抗衡。二是阻碍国内品种创新。国外品种的快速扩张严重挫伤了国内育种的积极性。以甜菜为例,目前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都是国外品种,国内品种都是非主栽品种,并且都是90年代选育;在设施蔬菜方面,国内选育基础非常薄弱,几乎被国外品种垄断。由于育繁推脱节,在品种选育方式、方法和理念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选育出突破性的品种,甚至迫使国内一些育种单位退出甜菜、设施蔬菜方面的品种选育工作。三是削弱我国育种优势。目前,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公司在转基因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据报道,孟山都早已选育出二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还抗盲椿橡,其稳定性远远优于一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同时,孟山都已具备在一个品种上同时转入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抗倒伏、增加营养等多价基因的技术及取消转基因标记的技术,而目前国内仅能转入单价基因。一旦外资进入我国转基因领域,不仅会加速其在我国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种子市场上扩张的速度,还可能威胁水稻等主粮作物,使我国在水稻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四是威胁粮食安全。目前,先锋公司已拥有10多个通过审定的后续品种,并不断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同时,很多外资企业正在加强与国内优势科研教学单位合作,以交换品种资源、挖掘人才等形式,大量搜集、改良我国优异资源,并将其转基因技术与我国种质资源结合,大力开展转基因品种研发。以其发展势头和潜力,预计今后几年在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场,尤其是玉米种子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届时,将造成市场垄断、价格上涨,最关键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源头将控制在国外企业手中,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与国外种业相比,我国种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外存在20-30年的差距,以目前我国种业的实力难以应对国外种业进入的冲击,形势十分严峻。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阻止外资进入既不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也不符合中国入世承诺,唯一途径就是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四)推进农作物种业产业升级特别紧迫

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四自一辅”、“四化一供”和“市场化”三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学研脱节。目前,我国种业科研分工不明确,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建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品种选育集成度低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品种选育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脱节,选育的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不仅在产量上徘徊不前,而且在抗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遗传灾害隐患。据专家反映,我国玉米育种体系主要依赖5个骨干种质,小麦骨干亲本只有14个,水稻不育系绝大部分为“野败”系统,大豆有近1/3的品种有“金元”血统。二是品种多乱杂自《种子法》实施以来,已有通过审定的品种上万个,但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品种不到4000个,相当部分品种是低水平重复。同时,品种名称混乱,一品多名、多品一名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农民科学选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企业多小散。种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达8700多家,69%是小企业,99%没有研发能力,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集中度低。2009年,我国90多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品种研发投入共6亿多元,其中,最具研发能力的隆平高科年研发投入仅5000万多人民币,而孟山都年研发投入近10亿美元。前10家企业种子市场份额仅占13%,而美国1100多家种子企业,90%以上品种来自企业,仅孟山都和杜邦先锋两家企业就占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60%以上的份额。四是市场秩序乱。近年来,在甘肃、四川等“两杂”制种优势区撬抢基地、抢购套购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制种成本上升、种子收购价格上涨。据农业部组织开展的2010年种子执法年市场检查结果显示,被查企业中约1/3存在套牌侵权行为。种子市场秩序乱,侵害了守法企业的权益,损害了自主创新动力。这些问题是种业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特有的问题,也是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健康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种业整体水平。

(五)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机遇特别难得

在新形势下,我国种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与国外差距大,难以满足建设现代农业提出的更高要求,难以应对国外种业进入带来的冲击。但我们也要看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要发展现代种业。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也面临难得的环境、难得的机遇、难得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指示要求,这次《意见》的出台是继1962、2006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关于种子方面的重要文件,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对农作物种业发展作出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部署,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不仅在宏观上指明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涉及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条,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外部环境有利。随着农作物种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确立,近年来种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据统计,现有8家种子企业成功上市,通过股市募集资金近65亿元。中种并入中化集团后,中化向中种注入9亿多资金,帮助中种进行品种研发和兼并重组。据了解,中粮、中储粮、中农发等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民营工商资本也正在谋划进入种业。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外种业的进入,使国内种业界认清了差距,增强了危机意识,激发了竞争意识,通过近距离地学习,正在快速吸收转化国外种业的先进技术,学习借鉴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服务模式。三是种业发展有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种质资源大国,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有400多家种业科研机构,十多万名种业科技人才,拥有雄厚种业科研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国拥有以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为代表的先进的育种技术。同时,我国近几年成长了一批具有品种研发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发育在快速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这些都是我国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二、明确重点任务,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农作物种业上新台阶

“十二五”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国务院作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应着力在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围绕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这四大能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力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上新台阶。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是一次对种业发展思路的调整,对种业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对种子产业利益的调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次任务的艰巨性,要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一)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首位”。今年3月他再次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农作物种业而言,目前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这是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要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在种业科研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科研教学单位重点从事商业化育种,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而本应是品种研发主体的种子企业又无力承担商业育种任务,制约了我国品种选育水平的提升。对此,必须做到“两个剥离”,一是科研教学单位要与商业化育种剥离,二是力争在“十二五”末,科研教学单位要与其创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剥离。只有做到了这“两个剥离”,种业科研教学单位和科研人员才能要专心从事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才有可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这是关系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这个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同时,这是一项种业科研体制方面的重大变革,涉及十多万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步子一定要稳妥。对此,各部门、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要站在保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创造条件推动这一项改革。科研教学单位作为公益性单位,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保证科研教学单位的基本支出和科研经费,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要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种业科研教学单位划入公益类事业单位,保证其各项经费的落实。要统筹项目资金安排,调整项目结构,切实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二要在种业科研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目前,大部分国内种子企业没有商业化育种能力,即使是“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在育种资源和人才方面,与科研教学单位相比也没有优势。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要在科研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主要途径是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这方面,不少地方做出了积极探索,刚才吉林省农科院已经介绍了很好的经验,他们与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将玉米育种资源和人才直接输入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展商业化育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要创新科研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将成果评价从重出品种、重出论文数量,调整到重解决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积极性,鼓励科研成果、育种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三要在种业科研方式创新上有新突破。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种业科研机构健全,科研人员力量雄厚,但课题组式的研究方式导致种业科研资源和人员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严重制约了品种创新水平的提升。对此,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科研机构、资源和人员的整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政策和项目上引导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种业科研的集约度和集成度。

(二)大力加强政策扶持,着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最能把握市场的动向。企业更是联接种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桥梁,是产业各环节中最具活力和动力的因素。只有将企业作为整个产业链条的主体,才能解决育繁推脱节的问题,只有企业才能整合种业各方面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将企业作为种业发展的主体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我国种子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还很短,原始积累尚未完成,整体水平还很低,要承担发展种业主体的重任还需要政府的推动、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成为中国种业的航空母舰。支持重点:一要着力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加快修订《种子法》配套规章,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设施设备等方面大幅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种子市场集中度,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加快种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各部门、各级政府要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种子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二要着力强化政策扶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达8700多家,不可能都成为种业发展的主体,要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各部门、各级政府要在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性贷款、种子基地建设和科研项目上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在政策和项目上积极引导种业科研资源和人员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开展商业育种开辟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三要着力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目前,撬抢基地、套牌侵权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种业的健康发展,严重侵犯了守法企业的权益,阻碍了大企业特别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发展。对此,各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基地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子行为,切实保护品种权人和守法企业的权益,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是满足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具体体现,而目前我国种子综合生产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调控手段弱,难以保障供种安全,为此,急需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基地建设。我国地域辽阔、作物类型多、生态类型复杂,种子生产基地分散,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为加强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对国家级制种基地和育种繁育体系建设作出了总体的规划布局。各地要根据《规划》要求和本地区生态条件,加快制订本辖区的种子生产优势区域的规划布局,要对优势种子生产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实施好西北、西南及海南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加工项目的建设。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和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新机制,项目实施要与种子企业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相结合,集中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海南南繁制种基地的保护问题。海南是我国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南繁育种加代基地,近年来受旅游开发影响,已有1400多亩科研基地被侵占,约占南繁科研基地总面积的7.3%,同时租地价格以每年每亩100元的速度上涨,并呈逐年加剧趋势,已严重影响了南繁工作。海南省政府、农业部、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要加快制定海南南繁基地建设的规划,对南繁基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二是健全种子储备制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近年来,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影响,部分地区个别品种,特别是杂交稻种子供应偏紧,导致种子价格过快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建立健全种子储备制度是调控种子市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家级已建立了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湖南、福建、四川和广东等省也相应建立了省级种子储备制度,但总体储备能力不足,不能同时满足救灾和备荒的需要。为确保种子储备任务的落实,各省(区、市)财政要建立种子储备专项资金,对承担种子储备任务的种子企业给予适应的补助。国家级储备要重点加强对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供应的调控能力,省级储备要重点加强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的调控能力。三是加强基地监管,强化风险管理。为降低市场和自然灾害给种子供应带来的风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对种子生产基地和供种企业的监管,保证种子数量和质量安全,稳定种子市场价格。同时,相关部门和各地要组织保险机构在种子生产保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种子保险制度,降低种子生产的风险。

(四)大力加强种子管理,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要有政策扶持,更要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品种杂、企业多、基地散、市场乱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一状况如不扭转,将严重制约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种子市场秩序关键在于加强种子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对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强化四项工作: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针对目前种子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严格种子管理,规范品种试验、审定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行为,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对低水平重复的品种坚决不予审定,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坚决予以退出,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准入,对不合格企业坚决进行清理。二是严格市场监管。针对撬抢基地、套牌侵权、烘抬种子价格、假劣种子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要下狠心、动真格、出重拳,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基地监管,扩大企业监督抽查和市场检查的范围,做到上下协同、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对于大案要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行动,依法进行从严查处。在这方面,农业部已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种子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种子执法工作要常抓不懈。三是完善法律法规。《种子法》及其配套规章已实施10多年,部分条款已不适应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修订完善。农业部要从促进品种规范管理和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原则出发,抓紧修订《种子法》配套,完善品种审定办法,大幅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从根本上解决品种杂、企业多的问题。同时,针对违法行为处罚标准低、种子经销户缺乏规范等问题,要配合全国人大做好修订《种子法》调研工作。四是强化体系建设。根据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要求,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经费没有保障,13%的机构为差额或自收自支单位,35%的机构管理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大部分县级种子管理机构不具备种子检验能力,多数种子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不明确,影响了种子执法工作效率和效力。对此,各级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并强化种子管理机构的职能,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地方政府要将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要通过项目投入,切实加强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

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多个环节,涉及农业、科技、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以科研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管理部门多个主体,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任务重、难度大。各地及有关部门,一定把思想和行政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以顾全大局的意识、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决心,全力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为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到位,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强化政策落实这次国务院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也为今后争取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空间。对此,各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地细化、实化扶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也要抓住机遇,抓紧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深化研究,争取在更大空间上对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给予支持。对于已确定的政策措施要逐项逐条细化,明确工作进度要求,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协作配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涉及面广,层次繁多,既有种业科研分工合作问题,又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问题;既有加大投入问题,又有规范市场问题;既有做大做强民族种业问题,又有规范外资进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多个部门、到多项政策,错综复杂、任务艰巨,需要各部门、各地协同配合,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为确保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国务院要求,农业部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15个部委成立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明确了分工责任。下一步,希望各部门、各地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要多沟通、多协调,建立定期协商、紧密协作的长效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大事、难事。

(三)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关键,是增强种业持久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种子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要在法律法规的完善、政策项目的调整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上下功夫,要从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上进行主动调节,要充分利用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最大限度调整目前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种业科研体系的合理分工、为促进科研教学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为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快速发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扶持并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部门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各省(区、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分管同志要牵头负责,建立健全分工责任制,狠抓责任落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要常抓不懈。各省(区、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同志要定期听取种业发展情况汇报,对于在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研究并加以解决,对于涉及体制机制问题,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要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务必取得实效。

同志们,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紧密配合,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市2011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
下一篇:全国政协提案委关注中国种业发展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