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种业巨头在华成功的三大要素
2011-01-17 10:21:51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导语:随着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杜邦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在中国种子市场的高速扩张,有学者和媒体担心外资垄断中国种业市场,威胁中国粮食安全。实际上,中国的种业市场并非完全对外资放开,跨国种业巨头在华成立的合资公司必须由中方控股,“威胁论”并不成立。事实证明,外资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反而有利于中国种业市场
导语:随着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杜邦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在中国种子市场的高速扩张,有学者和媒体担心外资垄断中国种业市场,威胁中国粮食安全。实际上,中国的种业市场并非完全对外资放开,跨国种业巨头在华成立的合资公司必须由中方控股,“威胁论”并不成立。事实证明,外资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反而有利于中国种业市场健康发展。

  一、外资种业巨头在中国的高速扩张

  巨头占据中国种业市场半壁江山

  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4家大型跨国种业巨头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在中国设立办事处,随着中国入世和种业市场改革,这4巨头已逐渐在中国的棉花、蔬菜、玉米等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种植面积,占据了中国种业市场的半壁江山。

  1996年,孟山都将转基因抗虫棉引入中国,1998年时,一度垄断了中国95%的棉花市场份额。2001年,孟山都与中国种业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涉足中国玉米市场。位居全球种业第三位的先正达于1998年进入中国,将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最新蔬菜科研育种成果带到中国。2008年3月,农业部正式批准了先正达与河北三北种业公司的合资,先正达正式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全球第四大制种企业利马格兰在中国主要从事蔬菜种子的推广。2010年,利马格兰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与隆平高科签订合作协议,获授权生产经营玉米种子。杜邦先锋于2002年在中国拿到4个玉米品种的推广许可证。而杜邦先锋在中国最为强势的玉米品种先玉335,销售额年年攀升,2009年先玉335占到与其成立合资公司登海种业总销售收入的近6成,利润率超过70%。该品种的推广面积从2006年的26万亩骤升至2008年的816万亩。在中国的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先玉335的种植面积占到当地玉米总面积的50%。

  通过4巨头最近十几年的扩张不难看出,外资种业公司已经在蔬菜、棉花、玉米等领域拥有了强势地位。外国种子因在产量、抗病等方面的优势,受到种植户的青睐,在被誉为“中国第一菜园”的山东寿光,外资种子占到当地近90%的市场份额。

  外资种业巨头频频进行资本扩张

  “洋种子”在华的种植面积扩张的同时,跨国种业巨头们也频频进行资本扩张。目前,中国上市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敦煌种业中,均有洋种子巨头们的身影。

  杜邦先锋于2002年12月与中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合资公司,拉开了外资并购我民族种业的序幕,在合资公司中,杜邦先锋持有49%股权。全球第四大制种企业利马格兰于2007年与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利马格兰在合资公司中持股46.5%,而该合资公司为中国最著名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的第一大股东。2006年9月,杜邦先锋又与中国另一家种业上市公司敦煌种业成立合资公司,持有49%股权。

  洋巨头通过与内资种业上市公司合资,获得他们的种质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并凭借自身在科研、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张。

  二、外资种业巨头在华成功的三大要素

  重视研发 凭借优势种子获得市场份额

  外资种业巨头在华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视研发。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才有可能获得优质的种子,进而扩大市场份额。

  种植户选择种子的关键是该品种是否高产、是否具有强大的抵抗病虫害能力。率先在中国种子市场发力的孟山都,正是靠其优质的种子在中国打开市场。1992年,黄河和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发生棉铃虫灾害,长江流域棉产区减产30%,黄河流域棉产区减产60%至80%,部分地区甚至绝产,作为当时中国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的棉纺织业受到严重影响。4年后,孟山都的抗虫棉进入中国市场,因该品种的抗棉铃虫特点,得到了种植户的青睐,1998年时,其市场份额高达95%。

  优质的品种是靠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来支撑的。孟山都的财报显示,2009年其用于研发的投入高达10.98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9%以上。另一种业巨头先正达在美国、英国、瑞士、法国、荷兰、印度和中国均建立研发中心,拥有4000多人研发人员,2009年的研发投入搞到9.6亿美元,仅在中国,先正达已累计投资2亿美元以上用于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在中国开展研发合作 借用“中国智力”

  外资种业巨头重视直接研发投入同时,还在中国开展研发合作,借用“中国智力”为其服务。

  2001年,孟山都与中国种业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进行研发。目前已经培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迪卡683、迪卡656、迪卡743、迪卡007等,这些玉米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均较好。

  2009年初,先正达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达成一项为期8年的合作协议,旨在以水稻为模式职务,对新型基因功能进行实验室和田间验证,用于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性状研究。

  通过与内资的研发机构合资的方式,外资种业巨头借用“中国智力”为其服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智力”在中国自己的体制内却很难发挥作用,国内的大学等科研院所具有研发实力,但主要以研究为主,不管生产和流通,研、制、销的分离,使得一项科研成果出来后,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很难发挥作用。

  全方位服务种植户 扩大种子推广面积

  跨国种业巨头十分重视种子消费者,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户,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杜邦先锋。

  杜邦先锋每年召开苗期现场会、田间现场会和脱粒现场会这“三会”。杜邦先锋向农民大力推广单粒播种技术,即播种时,每个坑里只放一粒种子,这种播种方式虽然省种子,但农民担心无法100%成活。杜邦先锋通过苗期现场会让农民看到单粒播种能够保证全苗后,农民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播种方式。此外,杜邦先锋在玉米收获后举行脱粒现场会,让该公司的先玉335与其他品种现场比单产,让农民直观的感受到了其产品的优势。通过“三会”杜邦先锋与农民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可以向农民推广该公司的各种技术和产品。此外,如果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他们还负责联系粮库,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跨国种业巨头以顾客为上帝的服务意识和完善的服务措施,显然要比农村传统的种子站更具竞争力,而争取到了农民,就意味着获得了种子的推广面积,再加上产品本身的优势,先玉335成为中国玉米单品种植面积第一也就不足为奇。

  三、外资威胁论并不成立 竞争有利于种业市场发展

  中国设有防火墙 外资种子并不能垄断市场

  随着外资种子企业的产品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有学者和媒体抛出"威胁论",即外资种子将垄断中国的种业市场,中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实际上,中国设置的多重防火墙决定了,外资种子不可能垄断中国市场。

  首先,外资种子企业在中国只能开设独资的研发公司,但不能独资设立种子销售公司,而合资的销售公司也必须由中方控股。这就决定了,虽然外资研发的品种可以在中国推广,但控股的内资股东随时可以将制约这些外资种子在中国的发展。而外资种子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种植,是因为这些产品的产量、质量、抗病虫害等方面的优势。 此外,新研发的农作物种子在中国要进行推广,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认证。获得生产、推广许可证才能进行市场推广。这种准入制度决定了,外资在中国推广什么种子和推广多久都是受到中国政府控制的。

  外资种子种植量大但多为“山寨”种子

  引发学者和媒体担心外资种子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杜邦先锋的先玉335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但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东北很多农户重视的玉米并不是正宗的先玉335,而是套牌生产的山寨种子。

  杜邦先锋生产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在中国玉米主产区东北的种植面积有着不同的说法,较低的说法认为先玉335占当地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0%—40%,较高的说法认为占70%。无论真实的比例是多少,该品种确实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但是,这些玉米种子并非全部由杜邦先锋或其在华的合资公司所销售。

  《中国经营报》2010年报道称,东北的很多先玉335实际上是套牌的“山寨”种子。种子公司培育玉米种子需要委托给某一区域的农民进行种植,种子公司回购后第二年进行销售。但是,因回购价格不高,有些种植户会“截留”部分种子,转而高价卖给套牌种植者。该媒体报道称,在某地的种子一条街上,95%的先玉335是套牌的山寨种子。

  实际上,杜邦先锋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并不大,其官方网站显示,其子公司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现有员工94人,另一子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52人。如此少的人力,并不具备让其种子在东北地区占据半壁江山的实力。

  “山寨”种子并不是假种子,而是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出的真种子。因为种子培育需要与农户合作的特点,“山寨”种子普遍存在与中国的种子市场。这一特性也从操作层面决定了,外资种子巨头无法控制中国种子市场。

  外资种业带来竞争有利于中国种业发展

  外资种业不会威胁中国种子市场的安全,相反,其重视研发和市场推广的做法以及带来的市场竞争,反而有利于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而一味的指望本土保护政策去保护市场,只能碰壁。以大豆为例,中国在入世后,允许用来加工的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但是中国不允许国外的转基因产品的种子在中国种植,中国农民种植的大豆还是非转基因大豆,含油率没有国外转基因大豆高,国内加工企业自然愿意买国外的转基因大豆,而本土农民生产的大豆则卖不出去,这导致了本土大豆的沦陷。

  由此可见,本土保护措施救不了中国种业市场。而让外资种子巨头进入中国反而更有利于中国种业的健康发展。 以棉花为例,1998年时外资种子一度控制中国95%的市场分额,而最近几年,中国加大了对棉花新品种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力度,辅以上中下游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到2008年,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从以前的5%增加到93%,成功夺回中国棉花种业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曾对媒体表示,“外资种子公司进来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外资种子进入中国带来的竞争局面是好事,有时候进来一两个外资“搅局者”,有益于倒逼国产种子公司提升服务质量与种子质量。

  结论:外资种业巨头在中国高速扩张,是因为他们重视研发和推广。外资的强大,并不能威胁中国种业市场,反而有利于充分竞争,倒逼国内种业重视研发和改革旧有体制的弊端。国产大豆的沦陷是错误的本土保护政策的恶果,而国产抗虫棉种子市场从一度萎缩至只占5%份额到现在占据93%份额,则是重视研发、产业整合所带来的成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听孟山都喊冤
下一篇:杜邦公司种子市场占有率将继续扩大

分享到: 收藏

qq code back_top